2023-05-11 14:15
证券之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上海报道 以黄酒、丝绸著称的浙江绍兴,打出一张“集成电路名片”。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在科创板发行,这也是继晶合集成(688249)之后、长三角地区在5月迎来的第二个上市晶圆制造公司。
上市首日,中芯集成一度冲击470亿元市值,提升了其作为国产“第五大晶圆厂”的知名度。在投资价值上,新兴晶圆制造厂能否早日实现盈亏平衡、提升车规级市场自主制造能力,将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战略价值上,该公司能否提升国产晶圆在关键产品上的自主制造能力,则是绍兴乃至全国都关心的问题。
本次中芯集成上市,成为继中芯国际、华虹、复旦微、晶合集成之后又一市值达到400亿元水平的晶圆制造上市公司。尽管成立刚满5年,但该公司跻身国内前五大晶圆制造公司。
从招股规模上,中芯集成和近期上市的晶合集成相若。通过发行16.92亿股,中芯集成通过IPO募资96.3亿元。相较之下,5月5日登陆科创板、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晶合集成,则通过IPO募资99.6亿元。
从市值上,400亿元市值是除中芯国际以外几大晶圆制造企业聚集的一个“水平线”。上市之后,晶合集成股价先冲高再回落,在5月10日收报于每股19.07元,跌破发行价19.86元,但市值仍有382.6亿元。中芯集成方面,开盘后一度股价冲至6.96元,收盘时报于每股6.3元,较发行价每股5.69元高出10.72%,市值达到426.4亿元。
相较之下,中芯国际依然是国内晶圆制造“一哥”,市值达到1600亿元水平,华虹、复旦微则均处于400亿元水平左右。
从营收水平上,据Chip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全球专属晶圆代工排行榜》,中芯集成2021年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十五、中国大陆第五。
从招股书可以得知,中芯集成的晶圆代工服务主要围绕微机电和功率器件等,同时包含封装测试业务以提供一站式系统代工解决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中芯集成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 MEMS 晶圆代工厂,牵头承担了科技部“十四五”规划重点专项“MEMS 传感器批量制造平台”项目。相关MEMS产品的主要客户来自通讯电子和消费电子。
另外,中芯集成强调了对汽车电子市场的布局。目前,国内仍仅有少数公司能提供车规级芯片的晶圆代工,这主要因为车规级产品需要获得ISO9001、ISO26262、IATF16949等一系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满足车用芯片可靠性要求高、使用寿命长等要求。
由于车规级芯片是目前市场成长最快的芯片细分品种之一,培育自主制造能力是新兴晶圆制造厂的当务之急。为此中芯集成在招股书中介绍,该公司不仅有国内少有的车规级芯片晶圆代工能力,且封装测试产线均按照车规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搭建,也可以向下兼容工业级及消费级产品。
尽管市值庞大、营收增速快,中芯集成也需要提升业务结构竞争力,并尽早实现盈亏平衡。在招股书中,该公司坦言,预计要在2026年才能实现公司盈亏平衡。
上市前,中芯集成的经营业绩依然主要来自MEMS和功率器件产品。
根据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中芯集成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成长,2020 年度、2021 年度及 2022年度,年度营收分别约为7.39亿元、20.24亿元和40.06亿元。不过,净亏损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前三年分别净亏损13.66亿元、12.36亿元和10.88亿元,合计为36.9亿元。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目前中芯集成还有少部分收入来自房地产。在2022年,仅有85.93%来自主营收入,另有5.81亿元收入来自于公司向员工销售配套用房。该公司也坦言,预计2023年和2024年房地产销售收入将分别为6.5亿元及1.3 亿元。
有关当前的亏损,中芯集成则给出几点解释。一是由于公司生产线建设及扩产过程中无法及时形成规模效应,在短期内面临较高的折旧压力,二是由于公司产品结构尚待优化、成本尚需进一步管控,三是研发投入不断增大。
今年第一季度,尽管环球半导体业面临萎缩,但中芯集成产能持续扩大。期内公司主营收入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近66%,但净亏损进一步提升到5亿元,较去年同期扩大37.3%。
根据中芯集成的测算,预计公司一期晶圆制造项目整体在2023 年10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预计公司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于2025年10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在公司不进行其他资本性投入增加生产线的前提下,则预计公司2026年可实现盈利。
此外,部分投资者也关心中芯国际与中芯集成之间的关系。根据招股书,中芯国际对中芯集成持股19.57%,既非第一大股东,也不是实际控制人。
不过,中芯国际对中芯集成的多位股东进行了参股,包括青岛聚源银芯及其二期基金、聚源上海、盈富泰克等。此外,中芯国际也是中芯集成数百项专利的授权方,并且拥有单方面终止技术许可的权利。
以丝绸、黄酒著称的绍兴,正在悄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本次中芯集成上市,可以说为其打响了产业名片,成为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锚点。
中芯集成成立于2018年3月,最初是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和盛洋电器的合资项目。作为绍兴市越城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越城基金,占比68%。
查询资料,绍兴原本在芯片产业链上有一些基础。2006年成立的晶盛机电,落户于绍兴上虞区,主要围绕硅、蓝宝石、碳化硅三大主要半导体材料开发一系列关键设备,并为半导体产业、光伏产业和化合物衬底产业提供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2008年,深迪半导体在绍兴柯桥经开区成立,是中国首家研发设计商用消费级和汽车级MEMS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公司。
促进中芯集成这样的晶圆厂落户,是绍兴拓展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棋子。2018年3月,彼时绍兴“集成电路小镇”在越城区正式启动建设,中芯集成成为启动项目之一。
中芯集成的一大建设特点是“快”。自成立后一年,主厂房宣告封顶,当年8月实现首台工艺设备进场安装,11月实现通线投片,12月实现首片8英寸晶圆顺利下线。
中芯集成董事长丁国兴坦言,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宜居的生活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外,绍兴市、区两级政府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高效的执行力,作出了重点引进先进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部署,把中芯项目作为绍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性项目,成立地方产业基金,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政策,在手续报批、项目协调推进、资金筹措等方面提供了及时高效的优质服务,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以中芯集成为锚点,绍兴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规划。
2020年8月,绍兴滨海新区就发起设立百亿元级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截止2022年12月,通过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等已投资7个子基金、8个项目,在集成电路产业链投资了共计15个标的,投资金额约59.87亿元,项目协议投资额195.3亿元。
2021年3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体子基金落地绍兴,基金总规模36亿元,由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欣晶圆、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绍兴市重点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及滨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共同出资组建,并由中芯聚源进行管理。
2022年11月,绍兴市产业基金作为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委托深投控资本按市场化方式运作,该基金首期规模为150亿元;同年12月,绍兴滨海新区宣布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绍芯谷”城市更新基金,其中绍兴市城市更新基金和滨海新区下属的绍兴三江口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各出资10亿元,引入社会资本80亿元。
上述多项举措,反映在中芯集成落户绍兴后,集成电路新兴产业的发展已在当地加速起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