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风云财经 >> 理财 >> 正文

我国基建水平跨越式提升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9-27 09:56

--来源--

网络

--分享--

-阅读量:6477   -
我国基建水平跨越式提升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图虫创意/供图

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简媜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2021年底,中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享受一个人做的事和一个人做的事。

简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布局、结构、功能、发展方式不断优化,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了“人行乐、物畅其流”。

从规模上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其中铁路15万公里,高速公路16万公里,农村公路446.6万公里,机场250个,航线5581条,内河航道12.8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2659个,邮政快递网点41.3万个。

从覆盖面看,高速铁路覆盖95%以上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速公路覆盖98%以上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有条件的建制村可以实现硬通公路、通邮直达。

在中西部、城乡之间、沿海、沿江的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投入运营。中西部铁路里程达到全国的60%。西藏墨脱公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县县通公路。

此外,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新疆至西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运河工程、沿江高速铁路重点路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简媜认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有力支撑了新型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构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实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其中,以成网、网补、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支持和引导,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能力;同时,精准补短板,扬长避短,加强融合衔接。

新的基本建设投资

前景继续改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芝华指出,过去十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布局优化全面加快,有力支撑了新技术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从网络设施来看,近十年来,我国建成的光纤长度增长了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行”向“5G领先”转变,实现了“县城5G连接,乡村宽带连接”。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快,网络规模和应用水平全球领先。从计算设施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建设,8个国家计算枢纽节点开工建设。从空间设施看,初步建成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持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智能设施已经进入各行各业。比如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新型交通方式不断涌现。90%以上的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民生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创新基础设施也在优化。已布局的77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部分设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200多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重点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新基础设施建设与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挂钩,对优化投资结构、创造高质量供给的新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张芝华表示,在“十四五”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前景将继续改善。

张芝华指出,发改委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统筹规划,弥补短板,强化利用促进建设,支持新增基础设施建设。

能源基础设施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闻松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系统,装机容量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总装机容量;30KV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26万公里,33条UHV输电通道建成投运,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西电东送的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输电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和1.6倍。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2.4%左右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推动绿色转型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是十年前的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已建成约400万套充电基础设施,形成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已建成加氢站270余座,约占全球总量的40%,居世界第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

民生能源基础设施得到普及。例如,近十年来,国家投入农村电网改造资金43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电力建设项目和无电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电网已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人人有电。

此外,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建设加快。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煤矿建设加快,建成智能采煤工作面800多个;建设一批5G+智能火电厂,生产物联网系统覆盖多个油气田;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迅速,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闻松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加大新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一批重大水电、核电项目建设。2025年,常规水电和核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8亿千瓦和7000万千瓦。同时,深入实施煤电节能减碳改造、弹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鼓励有序充电、电动汽车送电并网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在加强能源保障和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提升网间互供电能力,到2025年西电东送容量达到3.6亿千瓦以上;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同时建设山西、孟茜、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夯实煤电基础。

闻松指出,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正在加快“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预计“十四五”期间重点能源领域投资将比“十三五”增长20%以上。

农村供水工程

可以服务9亿人。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的防汛抗旱基础设施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明川特别提到,十年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加大力度组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总投资4667亿元。“现在,无论是边疆牧民还是山区群众,都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靠肩膀饮水的局面。很多农牧民的生活从水桶到管道,从劣质水到优质水,有了很大的进步。”

十年来,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13亿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并发挥了农村供水工程的作用,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和提高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供水工程827万个,可服务9亿人。“这为确保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明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 THE END -